參考消息網1月6日報道 《日本時報》網站2014年12月30日刊登路透社市場分析師約翰·肯普撰寫的一篇文章,題為《油價與沙特民主》,全文編譯如下:
  沙特石油大臣在接受《生活報》的綜合採訪時重申,沙特完全以經濟為依據來制定石油市場政策。
  阿裡·納伊米駁斥了沙特把石油作為對付伊朗、俄羅斯或任何其他國家的外交武器的陰謀論,稱此類觀點是誤解,帶有傾向性,是毫無根據的空想。
  西方媒體和智庫普遍暗示,沙特蓄意製造油價下跌的局面,目的是削弱敘利亞、伊拉克和伊朗這些對手。納伊米駁斥這種說法。
  不過,是否真有證據表明,沙特的決策者蓄意壓低油價?還是說沙特只是從一系列不受歡迎的選項中選擇了最合理的戰略來應對超出其控制範圍的事件?我們永遠也無法確切地知道答案。沙特的石油政策是石油大臣與國王和人數極少的年長王子協商後獨自製定的。能接觸這些討論的人是極其有限的。瞭解情況的人往往不會說,而發表觀點的人往往不瞭解情況。
  然而,有充分的理由懷疑,沙特要麼單槍匹馬、要麼與美國聯合,在把石油武器作為某種大“地緣政治戰略”的內容之一。
  納伊米在接受採訪時將油價下跌歸咎於全球經濟放緩、歐佩克之外產量增加、錯誤消息蔓延以及投機商。
  當然,這些因素(需求疲軟、非歐佩克的石油供應量增加、金融化的大宗商品市場中的人格行為反應)能夠為2014年6月以來油價幾乎“腰斬”提供看似可信的解釋。沒有必要用沙特製定秘密計劃來削弱伊朗和俄羅斯的陰謀論來解釋最近的油價走勢。
  一些陰謀論者則指出,雖然沙特可能沒有促使油價下跌,但也沒有採取任何行動來阻止價格暴跌。不過,沙特沒有任何辦法讓油價在中期內保持每桶100美元的價格。納伊米解釋說,如果沙特減產,只會鼓勵美國、巴西和其他地區的高成本生產商增加產量。沙特會喪失市場份額,同時價格又未能持續上漲。
  如果低油價通過增強對伊朗、俄羅斯和委內瑞拉等敵對國家的經濟壓力而讓沙特和美國在外交上受益,這也只是附帶好處,不是首要政策目標。
  對於頁岩油供應量不斷增加以及原油需求疲軟,沙特唯一理智的對策是聽任油價下跌以遏制頁岩投資,並買回一些喪失的需求增長。
  用陰謀論來解讀最近的事件既毫無必要,也完全沒有依據。“把石油作為外交武器”理論的支持者沒有提供任何一項直接證據。在這種情況下,就沒有理由懷疑沙特石油大臣的解釋。
  我以前批評過沙特決策者不清晰地闡述他們戰略的做法,因為這導致了一個信息真空,局外人任意對其發表自己的觀點。
  納伊米上周涉及內容廣泛的講話和記者會似乎旨在消除這一真空,並明確闡述沙特希望石油市場和石油政策如何發展以及原因。沒有理由懷疑他。
  能源即是實力。對能源供應的控制賦予使用控制權的國家巨大的實力。在二戰期間,獲得石油供應對德國和日本的軍事外交戰略起到了重要作用。1973年,美國國防部實際上制定了讓一支快速反應部隊占領沙特油田以打破禁運的計劃,以此向沙特施壓。
  毫無疑問的是,外交因素有時在沙特的石油政策中發揮了一定作用。1973年,在改變美國對以色列政策的(未遂)嘗試中,國王費薩爾以禁運的形式,公開將石油作為一種“政治工具”。上世紀80年代,據報道國王法赫德下令出售額外的石油,為與英國的軍火交易付款。
  在海灣戰爭和伊拉克戰爭期間,沙特介入應對供應短缺的威脅。利雅得和華盛頓之間似乎達成了某種協議,即沙特增加產量,填補製裁導致的伊朗出口商留下的缺口。
  然而,過去40年來,政治干預石油政策一直是例外,而不是常態。總體而言,鑒於競爭產油國的銷量和市場狀態,沙特以盡可能高的價格出售了盡可能多的石油。這並未阻止局外人試圖對沙特石油政策妄加揣測。
  1986年3月,在石油市場的一場類似崩盤中,保守的《紐約時報》專欄作家威廉·薩菲爾發表了一篇著名的評論文章,題為《解讀亞馬尼的心思》。薩菲爾模仿沙特時任石油大臣扎基·亞馬尼的語氣說:“我的戰略是產油、再產油,直到低油價讓伊朗破產。王室給我的命令再清楚不過了:不惜任何代價削弱伊朗。即使我們自己的生存岌岌可危,我們也願意承受油價下跌,因為我們知道我們在餓死伊朗的戰爭機器。”
  後來,亞馬尼在接受他的傳記作者傑弗里·羅賓遜的提問時,否認曾嘗試過這種戰略,認為這是“記者一廂情願的想法”,體現的是薩菲爾自己鼓吹對伊朗強硬立場的政治動機。
  回過頭來看,1986年的油價暴跌顯然對沙特來說是場災難,將其推向了破產的邊緣,還讓亞馬尼丟了烏紗帽。所以,人們在用幾乎同樣不切實際的觀點來將目前的油價下跌歸咎於蓄意的政策動機,和以前一樣站不住腳。
  油價的大起大落有時會產生嚴重的經濟、政治、外交和軍事影響。俄羅斯經濟學家葉戈爾·蓋達爾指出,上世紀80年代中期的油價暴跌是蘇聯解體的原因之一。
  不過,沒有任何嚴肅的分析指出,1985至1986年的油價崩盤是沙特、美國或其他任何國家為打敗蘇聯而蓄意策劃的。油價下跌是由於上世紀70年代末和80年代初的高油價刺激了非歐佩克國家的供應量大幅增加以及發達經濟體大量儲備燃料。2002年至2012年期間油價大幅上漲或多或少導致了同樣的結果。如今,供求的延遲反應讓這一周期再次啟動。
  陰謀論既毫無必要,也無助於理解石油市場最近的事件。毫無必要,是因為陰謀論沒有進一步解釋油價為何下跌。沒有幫助,是因為陰謀論暗示沙特可能理性地推行了一種不同的政策。
  歷史有時在大國和有權有勢國家之間達成的幕後秘密協議中推進。但大多數時候,歷史因讓資深決策者和普通人都感到意外的錯誤、誤判、偶發事件和意料之外的事件,自行向前發展。(編譯/薑瑞)
  
  點擊圖片進入下一頁
  資料圖片:中東國家是石油輸出國組織的主體。(圖片源於網絡)
  
  【延伸閱讀】伊拉克求購近30億美元武器包括坦克悍馬及燃油
  
  點擊圖片進入下一頁
  據英國《簡氏防務周刊》2014年12月22日報道 美國國防部宣佈,可能向伊拉克出售M1A1“艾布拉姆斯”主戰坦克和M1151A1裝甲增強型“悍馬”,如美國國會審核通過,該交易價值將接近30億美元。
  
  點擊圖片進入下一頁
  據英國《簡氏防務周刊》2014年12月22日報道 美國國防部宣佈,可能向伊拉克出售M1A1“艾布拉姆斯”主戰坦克和M1151A1裝甲增強型“悍馬”,如美國國會審核通過,該交易價值將接近30億美元。圖為M1A1“艾布拉姆斯”主戰坦克。
  
  點擊圖片進入下一頁
  據英國《簡氏防務周刊》2014年12月22日報道 美國國防部宣佈,可能向伊拉克出售M1A1“艾布拉姆斯”主戰坦克和M1151A1裝甲增強型“悍馬”,如美國國會審核通過,該交易價值將接近30億美元。圖為M1A1“艾布拉姆斯”主戰坦克。
  
  點擊圖片進入下一頁
  據英國《簡氏防務周刊》2014年12月22日報道 美國國防部宣佈,可能向伊拉克出售M1A1“艾布拉姆斯”主戰坦克和M1151A1裝甲增強型“悍馬”,如美國國會審核通過,該交易價值將接近30億美元。圖為M1151A1悍馬機動車。
  
  點擊圖片進入下一頁
  據英國《簡氏防務周刊》2014年12月22日報道 美國國防部宣佈,可能向伊拉克出售M1A1“艾布拉姆斯”主戰坦克和M1151A1裝甲增強型“悍馬”,如美國國會審核通過,該交易價值將接近30億美元。圖為M1151A1悍馬機動車。
  
  點擊圖片進入下一頁
  據英國《簡氏防務周刊》2014年12月22日報道 美國國防部宣佈,可能向伊拉克出售M1A1“艾布拉姆斯”主戰坦克和M1151A1裝甲增強型“悍馬”,如美國國會審核通過,該交易價值將接近30億美元。圖為M1151A1悍馬機動車。
  
  點擊圖片進入下一頁
  據英國《簡氏防務周刊》2014年12月22日報道 美國國防部宣佈,可能向伊拉克出售M1A1“艾布拉姆斯”主戰坦克和M1151A1裝甲增強型“悍馬”,如美國國會審核通過,該交易價值將接近30億美元。圖為美製M88A2坦克搶救車。
  
  點擊圖片進入下一頁
  據英國《簡氏防務周刊》2014年12月22日報道 美國國防部宣佈,可能向伊拉克出售M1A1“艾布拉姆斯”主戰坦克和M1151A1裝甲增強型“悍馬”,如美國國會審核通過,該交易價值將接近30億美元。圖為伊拉克新軍M1A1坦克部隊。
  
  點擊圖片進入下一頁
  據英國《簡氏防務周刊》2014年12月22日報道 美國國防部宣佈,可能向伊拉克出售M1A1“艾布拉姆斯”主戰坦克和M1151A1裝甲增強型“悍馬”,如美國國會審核通過,該交易價值將接近30億美元。圖為伊拉克新軍M1A1坦克部隊。
  
  點擊圖片進入下一頁
  據英國《簡氏防務周刊》2014年12月22日報道 美國國防部宣佈,可能向伊拉克出售M1A1“艾布拉姆斯”主戰坦克和M1151A1裝甲增強型“悍馬”,如美國國會審核通過,該交易價值將接近30億美元。圖為伊拉克早先曾裝備了140輛M1A1坦克。
  (2014-12-25 11:34:00)
  【延伸閱讀】圖片故事:油井守護人
  
  點擊圖片進入下一頁
  在長慶油田採油三廠胡尖山作業區元162井區元一增壓站,採油工人甘世國和妻子馬王靜一起巡查油井的作業情況(11月20日攝)。在廣袤無垠的陝甘寧盆地上,坐落著一座又一座油井,有的在溝壑縱橫的山區,有的在沙漠邊緣,還有的在乾旱缺水的旱塬,守護油井的一代又一代採油工人中很多人一個月只能見到家人一次,還有人和家人遠離家鄉搬遷到油井居住,還有的人在山區隨著一個又一個油井穿行了大半生……這些採油工人生活在條件惡劣的自然環境中,堅守在採油作業一線。近日,記者走訪了長慶油田採油三廠的多個油井組,用鏡頭記錄了一些採油工人的身影。新華社記者 彭昭之 攝
  
  點擊圖片進入下一頁
  在長慶油田採油三廠紅井子作業區黃219井區黃11增壓站,陳榮興和女兒陳麗娜在夜間巡查油井(11月19日攝)。在廣袤無垠的陝甘寧盆地上,坐落著一座又一座油井,有的在溝壑縱橫的山區,有的在沙漠邊緣,還有的在乾旱缺水的旱塬,守護油井的一代又一代採油工人中很多人一個月只能見到家人一次,還有人和家人遠離家鄉搬遷到油井居住,還有的人在山區隨著一個又一個油井穿行了大半生……這些採油工人生活在條件惡劣的自然環境中,堅守在採油作業一線。近日,記者走訪了長慶油田採油三廠的多個油井組,用鏡頭記錄了一些採油工人的身影。新華社記者 彭昭之 攝
  
  點擊圖片進入下一頁
  在長慶油田採油三廠虎狼峁採油作業區柳120-25井組,採油工人楊映武在維護油井的設備(11月21日攝)。在廣袤無垠的陝甘寧盆地上,坐落著一座又一座油井,有的在溝壑縱橫的山區,有的在沙漠邊緣,還有的在乾旱缺水的旱塬,守護油井的一代又一代採油工人中很多人一個月只能見到家人一次,還有人和家人遠離家鄉搬遷到油井居住,還有的人在山區隨著一個又一個油井穿行了大半生……這些採油工人生活在條件惡劣的自然環境中,堅守在採油作業一線。近日,記者走訪了長慶油田採油三廠的多個油井組,用鏡頭記錄了一些採油工人的身影。新華社記者 彭昭之 攝
  
  點擊圖片進入下一頁
  長慶油田採油三廠位於陝北五里灣第一採油作業區的一座油井外景(11月21日攝)。在廣袤無垠的陝甘寧盆地上,坐落著一座又一座油井,有的在溝壑縱橫的山區,有的在沙漠邊緣,還有的在乾旱缺水的旱塬,守護油井的一代又一代採油工人中很多人一個月只能見到家人一次,還有人和家人遠離家鄉搬遷到油井居住,還有的人在山區隨著一個又一個油井穿行了大半生……這些採油工人生活在條件惡劣的自然環境中,堅守在採油作業一線。近日,記者走訪了長慶油田採油三廠的多個油井組,用鏡頭記錄了一些採油工人的身影。新華社記者 彭昭之 攝
  
  點擊圖片進入下一頁
  在長慶油田採油三廠紅井子作業區坊75-122井組,採油工人蒲俊奎在維護油井設備(11月19日)。在廣袤無垠的陝甘寧盆地上,坐落著一座又一座油井,有的在溝壑縱橫的山區,有的在沙漠邊緣,還有的在乾旱缺水的旱塬,守護油井的一代又一代採油工人中很多人一個月只能見到家人一次,還有人和家人遠離家鄉搬遷到油井居住,還有的人在山區隨著一個又一個油井穿行了大半生……這些採油工人生活在條件惡劣的自然環境中,堅守在採油作業一線。近日,記者走訪了長慶油田採油三廠的多個油井組,用鏡頭記錄了一些採油工人的身影。新華社記者 彭昭之 攝
  
  點擊圖片進入下一頁
  在長慶油田採油三廠五里灣第一採油作業區84-39井組,採油工人王自來趁著空閑時間和家人視頻(11月21日攝)。在廣袤無垠的陝甘寧盆地上,坐落著一座又一座油井,有的在溝壑縱橫的山區,有的在沙漠邊緣,還有的在乾旱缺水的旱塬,守護油井的一代又一代採油工人中很多人一個月只能見到家人一次,還有人和家人遠離家鄉搬遷到油井居住,還有的人在山區隨著一個又一個油井穿行了大半生……這些採油工人生活在條件惡劣的自然環境中,堅守在採油作業一線。近日,記者走訪了長慶油田採油三廠的多個油井組,用鏡頭記錄了一些採油工人的身影。新華社記者 彭昭之 攝
  
  點擊圖片進入下一頁
  守護在長慶油田採油三廠各油井上的部分採油工人群像(拼版照片,11月21日攝)。在廣袤無垠的陝甘寧盆地上,坐落著一座又一座油井,有的在溝壑縱橫的山區,有的在沙漠邊緣,還有的在乾旱缺水的旱塬,守護油井的一代又一代採油工人中很多人一個月只能見到家人一次,還有人和家人遠離家鄉搬遷到油井居住,還有的人在山區隨著一個又一個油井穿行了大半生……這些採油工人生活在條件惡劣的自然環境中,堅守在採油作業一線。近日,記者走訪了長慶油田採油三廠的多個油井組,用鏡頭記錄了一些採油工人的身影。新華社記者 彭昭之 攝
  
  點擊圖片進入下一頁
  在長慶油田採油三廠胡尖山作業區元162井區元一增壓站,採油工人馬王靜在給丈夫甘世國系安全帶,他們準備登上油罐檢查(11月20日攝)。在廣袤無垠的陝甘寧盆地上,坐落著一座又一座油井,有的在溝壑縱橫的山區,有的在沙漠邊緣,還有的在乾旱缺水的旱塬,守護油井的一代又一代採油工人中很多人一個月只能見到家人一次,還有人和家人遠離家鄉搬遷到油井居住,還有的人在山區隨著一個又一個油井穿行了大半生……這些採油工人生活在條件惡劣的自然環境中,堅守在採油作業一線。近日,記者走訪了長慶油田採油三廠的多個油井組,用鏡頭記錄了一些採油工人的身影。新華社記者 彭昭之 攝
  (2014-11-24 08:04:00)
  【延伸閱讀】一座靠石油起家最後沒落的城市
  
  10月9日消息,這裡是中國第一口油井的誕生地,這裡是鐵人王進喜的故鄉——玉門。這裡荒草叢生,一陣大風吹過,沙土伴著枯葉漫天飛舞。走在寬闊無人的馬路上,遠處一棟棟排列整齊的6層住宅靜靜地矗立在祁連山腳下。走近看,單元門已經被水泥封死,腳下帶花紋的地磚也已經碎成數塊。
  
  1939年8月11日,中國第一口油井在此出油,鼎盛時期人口達到13萬。六十年代,玉門油田擔負起了大學校、大試驗田、大研究所,出產品、出人才、出經驗、出技術的"三大四齣"歷史責任,先後向全國各油田輸送骨幹力量10萬人,被譽為中國石油工業的"搖籃",王進喜就是其中之一。半個世紀過去了,隨著石油資源的枯竭,油田基地搬離,市政府西遷至70多公裡外的玉門鎮新城,數萬居民棄老城外遷,昔日輝煌的玉門城如今棄樓遍地,幾乎成了一座空城。
  
  
  “這裡沒人啊,一天根本沒幾個客人”。記者與當地一面館老闆聊:“幾年前這邊人還多一點,最近兩年人越來越少。旁邊就是汽車站,但是車站裡一天進來出去的車也就那麼兩三班”。馬先生靠著牆站得筆直,他的女兒在一旁玩著手機游戲,愛人在後廚準備午飯。圖為廢棄的居民樓內部。
  
  70多歲的劉阿姨在玉門影劇院旁開了個小賣部,“一天這客人不超過10個人啊,我就是油田的工人,我歲數大了,搬不動了”。現在還留在玉門老成的人大多都像劉阿姨一樣,在這裡生活工作了一輩子。圖為工人電影院。
  
  老玉門市分為南坪、中坪和北坪,北坪區是如今人口相對密集的地方,從油城公園順著解放路一直往下走路過南坪就到了北坪區,這裡有老市區唯一的一個紅綠燈,但已停止工作多年。一條不到百米長的步行街聚集著水果攤、飯館、服裝攤、蛋糕店、藥店、農貿市場和一家“玉門商場”。
  
  一個城市,沒有公交車,沒有超市,走在路上零星的幾個人好像互相都認識,雖然談不上滄海變桑田,卻也處處體現著時代的痕跡。圖為廢棄的商店。
  
  廢棄的歌廳。
  
  廢棄的新華書店。
  
  玉門老城汽車站內只有一人在等車。
  
  廢棄的體育場。
  
  廢棄的居民樓。
  
  廢棄的居民樓。
  
  廢棄的辦公樓。
  
  玉門老城內一名居民走過一處美髮店。
  
  廢棄的劇院。
  
  廢棄的清真寺。
  
  廢棄的劇院內部。
  
  玉門影劇院門前的黑板。
  
  
  陽光下,幾名老爺子在路口支起桌子打著紙牌,他們身後頭戴白帽的老奶奶手工納著鞋墊,現做現賣,和邊上的好友你一句我一句,聊著她們在玉門的過去,還有她們孩子的將來。
  
  一個女孩靠在飯店門口曬太陽。
  
  一名當地村民站在廢棄的居民樓附近。
  
  玉門老君廟油田。
  (2014-10-10 14:17:00)
  【延伸閱讀】中國軍艦進入南海保護油井
  
  點擊圖片進入下一頁
  2014年8月中旬,南海艦隊某登陸艦支隊組織輸送編隊在南海某海域進行編隊訓練保護南海資源。
  
  點擊圖片進入下一頁
  中國軍艦進入南海保護油井。
  
  點擊圖片進入下一頁
  中國軍艦進入南海保護油井。
  
  點擊圖片進入下一頁
  中國軍艦進入南海保護油井。
  
  點擊圖片進入下一頁
  中國軍艦進入南海保護油井。
  (2014-08-25 08:22:00)  (原標題:石油恩仇錄:惱火沙特禁運 美軍曾計劃攻占前者油田)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vm84vmnvkx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